《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和十亿等计数单位及相应的数位。
2、初步会读一般的多位数,并说出数的组成。(中间不含0的多位数)
3、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读出大数,说出数的组成
能将大数正确的分级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情景引入
1、你知道吗?上海的一些区县的人口数(20xx年)
南汇 699119 闸北区 707869浦东新区 1766946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大数。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1、20xx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有谁知道,我国目前的总人口呢? 请你读一读:1295330000
1) 我们曾经认识了哪些数位?它们相对应计数单位是什么?
生:我们认识了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它们相对应的计数单位是个、十、百、千、万、??
小结:正如我们所说的个、十、百、千、万、还有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都是计数单位。
2)一万一万的数,10个一万是多少?计数单位又是什么呢?
生:10个一万是十万,计数单位是十万。
3)10个十万呢?10个一百万呢???
生1:10个十万是百万,计数单位是百万。
生2: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计数单位是千万。
生3:10个一千万是亿,计数单位是亿。
4)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几?
生: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师:因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所以叫十进制计数法。 探究二:介绍四位分级法。
1)为了读数方便,按照我国习惯,把数位进行了分级。
很久以前,我国的劳动人民就创造出了用四位一级的方法计数,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个级表示多少“一”;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万级表示多少个“万”;亿、十亿、百亿、千亿是亿级,亿级表示多少个“亿”。
2)我们来看上海的人口:16737700,这个数分为几级呢?万级上表示多少?个级呢?
16737700是由()个万和( )个一组成的。 生:16737700,这个数分为二级
万级上表示1673个万,个级上表示7700个一。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填空
(1)10个一万是( ),10个一百万是( )。
(2)10个一亿是( ),10个十亿是( )。
(3)一百万里有10个( ), 有100个( )。
练习二
(1)2100350里有()个一。
(2)1023003405里有( )个亿( )个万和( )个一。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在读大数时,利用数位分级的方法可以使我们更准更快的读数。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读读第10页中北京市、河南省、台湾省、浙江省、西藏自治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地的人口数。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知道近似数的含义,理解“四舍五入”法,会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并会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在探究求亿以内数近似数方法的过程中,渗透比较的思维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及概括的能力和符号意识。
3.在认识和应用大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与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理解“四舍五入”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认识近似数
1.课件出示
2.师:这里有一些数据,比较这些数据有什么不同?(准确数,近似数)
3.师:有些数据前有“约”字,或后面有“多”字,这是什么意思?
4.师: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数,但有时有些数不需要知道到底是多少,如在整个20xx年世界杯赛事举行期间,共有大约150万人通过航空电子系统在飞机上收看球赛。这时就需要近似数。图中这些画横线的数,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
(二)点明课题
师:怎么求近似数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求亿以内数近似数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一)求近似数
1.课件出示:
(1)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圈出题中的“大约”、“万”)。这说明要省略这两个数万位后面的尾数,还要把它们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师:这两个数都不是整万的数。把不是整万的数写成整万数,这个整万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关系呢?
2.求12756的近似数
(1)师:12756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你是怎么想的?
(2)师:是这样吗?我们来看图。
①课件出示:
②师:在这条数线上,用这个点表示10000,这个点表示20000,这两个点中间的点表示多少?(15000)
③师:请你在这条数线上找一找12756大约在什么位置。(学生上来指)
④师:从数线上看,12756接近几?(10000)
3.求1389000的近似数
(1)师:1389000的近似数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2)师:我们也来看看图。
①课件出示:
②师:请你在这条数线上找一找,1389000大约在什么位置。(学生上来指)
③师:从数线上看,1389000接近几?(139000)
(二)理解“四舍五入”法
1.师:观察这两幅图,想一想,12756为什么约是10000,而1389000约是139000?(12756在15000的左边,更接近10000,1389000在1385 ……此处隐藏4140个字……示1~9这九个数字呢?(出示课件)
2.师:这几个数字分别表示数字1、2、3、4、5,那6怎么表示?用手中的小棒试一试。
3.课件出示
师:用算筹表示6,先用一根横着小棍表示5上面放一根竖着的小棍表示1,这两根小棍加起来就是6,这里有了代数的思想,而且把加法用到了记数方法中。那么7、8、9你会表示了吗?说一说。
4.师:怎样用算筹表示多位数呢?用算筹记数有两种摆法(课件出示:横式和纵式图)。
5.师:用算筹表示大数时,从右到左,纵横相间,如29(课件出示:29),就先用纵式表示出个位上的9,再用横式表示出十位上的2,这个数就是29。可见,中国人很早就已经知道把算筹放在不同的位置来表示大小不同的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位值制的国家。
6.课件出示:
师:这个数是多少?
7.师:大家可以看到,这里只有九个数字,少哪一个?0的出现也经过了很长时间。起先没有0的记法,后来用“空一位”的方法表示0(课件出示:306的图),这个空位就是0,与我们现在写数中“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用0表示”一样。
8.课件出示:
师:后来发展成用□表示0,大约700多年前用○表示0。
(三)了解算筹的不足,产生对“新型”计算工具的需求
1.师:试着用小棒代替算筹表示出19612368。(学生尝试时,可能会出现小棒不够用的情况)
2.师:摆出来了吗?谁来试试?没摆出来的同学出现什么问题了?(小棒不够用,太占地了摆不下)
3.师:我们只是用算筹摆一个数试一试,古人不但用算筹记数,还用它计算,所以要随身携带。你知道古人要随身携带多少根吗?大约二百七十几枚为一束,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你想不想也随身带着?为什么?(不方便)
师:算筹不方便,计算速度又慢,改革算筹,简化演算方法,加快计算速度就成了人们的迫切要求。在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又发明了一种计算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
【设计意图:了解用算筹的记数方法,通过说出算筹表示的数是多少的活动,体会位值制的作用。通过用小棒当算筹表示“19612368”这个活动,使学生体到算筹的不便,从而产生对简便的计算工具的需求。】
二、认识算盘
(一)认识算盘
1.课件出示
师:对,就是算盘。(学生随意说)
2.课件出示:
师:你对算盘有哪些了解?向大家介绍介绍。
算盘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的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
(二)算盘的作用
(1)师:算盘可以用来记数,也可以用来计算。
(2)师:算盘上的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这与整数的数位顺序完全相同。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数。在个位(定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拨珠靠梁,就分别表示几十、几百、几千、几万,“0”用空档表示。
(3)课件出示:
师:算盘上表示出的数是多少?(35215862)
(4)出示:算盘
师:请你在算盘上拨出602、534067。
(5)师:如果让你用算筹表示这两个数,你觉得怎么样?用算盘记数要比用算筹记数方便许多。计算速度也快很多。因此,中国的算盘逐渐传入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等地,以后又经欧洲的一些商业旅行家把它传播到了西方。
(三)认识两种算盘
1.课件出示:
2.师:观察有这两个算盘,它们有什么不同?
3.师: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因为中国古时候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设计意图: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对算盘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里以大家互相介绍的形式,唤起学生的旧知。通过让学生读出算盘上的数和在算盘上拨数的活动,了解算盘的记数方法,并引导学生想象要是用算筹表示这两个大数,会怎么样,突出算盘的便捷,这也是它能出入日本、朝鲜等国的原因。】
三、认识计算器
(一)国外计算工具的发展
1.师:我国的计算工具在发展,其他国家也发明了计算工具。你都知道什么?
2.认识计算尺
(1)课件出示:
(2)师:17世纪初,英国人发明了计算尺。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3.认识机械计算器
(1)课件出示:
(2)师:17世纪中期,欧洲人发明了机械计算器。世界上第一台加减法计算机是1642年,由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帕斯卡发明的,它是利用齿轮传动原理制成的机械式计算机,通过手摇方式操作运算。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4.认识计算器和计算机
(1)课件出示:
(2)师:在莱布尼兹把帕斯卡发明的只能做加减计算的机械计算器改进成也可以进行乘除计算后,一直要到20世纪才有电子计算器的出现。
(3)师: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它是个庞然大物,占地170平方米,重30吨,每秒可以计算5000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今天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可以用手轻轻托起,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百万亿次。
(二)认识计算器
1.计算器的用途
(1)师:我们认识了古今中外这么多的计算工具,遇到下面这样的问题,你会选择什么计算机工具呢?
(2)课件出示:
师:如果你和爸爸妈妈去公园玩儿的时候在小卖部买了一些食物、三瓶水和一些纪念品,想知道这些东西多少钱,怎么办?(用计算器)
师:为什么选择计算器?(用计算器可以算得又对又快、手机上就有用起来方便)
2.课件出示:
师:看来大家都愿意用计算器,你了解计算器吗?把你了解的向大家介绍介绍。(显示器,开关及清除屏键、清除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等。)
3.小组活动。两人一组,互相出一步计算题,并用计算器计算,了解各键的作用。
4.师:大家介绍的这些键都是我们常用的,还有一些键随着我们的数学学习,今后会用到。我们认识了计算器,怎么用计算器计算呢?如果按错了怎么办?我们下节课一起学习计算器的使用。
【设计意图: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器计算又对又快且携带方便的特点。并使学生在交流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