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第二课时说课稿

时间:2024-03-18 17:40:23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说课稿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杨礼赞第二课时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说课稿1

教材分析

《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的一篇散文,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抒发了对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的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由“雄壮”、“伟大”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写作思路等都清晰易懂,至于时代背景,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习本文主要想教给学生一种读文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品味散文优美抒情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读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

2.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难点:象征写作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教学设想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章:《白杨礼赞》。

大家先把书翻到单元提示,快速默读,告诉老师你读取到哪些信息。

单元文体、散文分类、文章内容、作用、学习的方法等。

二、解题

从题目你能读取到哪些信息?

写作的内容、作者情感、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等。

三、走进作者,交代背景。

作者简介: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和伟大革命家、文学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时代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中国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作者从西北抗日军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于是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四、梳理字词

读课下注释及课后读读写写,勾画重点词语。

强调两个词语两个拼音:

坦荡如砥潜滋暗长qiú枝jué强

(同义复合词)

五、理清思路

三步走: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

2.概括每一段内容:划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或者用一

两个词语自己概括。

3.合并相同内容段落。

第一段(第1段):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照应题目开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总领全文

第二段(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烘托融情于景(纯粹的景没有生命力)一波三折欲扬先抑(情感变化)照应开头

第三段(第5、6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托物言志对比欲扬先抑象征:物-人-精神

象征就是托物言志、托义于物、借物抒情,即作者把所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称赞的事物之上的一种写作手法。

白杨树象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象征了整个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在那个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头,这正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所在,是我们民族求得独立和自由的基石!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是的,生活在当今幸福时代的我们,应该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

朗读由物及人改句式四个反问构成排比句式

第五段(第9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梳理过渡段及抒情线索。

1.段与段之间用哪个相似的句子衔接的。

学生齐读1、4、6、9段。

4、6两段是过渡段,串起全篇。

2.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如果说全篇的梳理是面,过渡段是线,文章中则洒满了闪闪发光的点。

照应题目开篇点题感情基调总领全文铺垫烘托融情于景一波三折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对比反问象征手法首尾呼应妙用修辞

托物言志与象征的区别:

1.象征侧重物所具有的性格、品质,托物言志侧重作者的主观感情。

2.象征存在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你说象征“无产阶级战士”可以,说“春的使者”也可,而托物言志则含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兰”“竹”“菊”意义比较明显。

3.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象征是以物喻人。

七、收获

读文提取信息

点线面三者合一

强大的不是外表而是精神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说课稿2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白杨礼赞》教案设计1。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 ……此处隐藏7883个字……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白杨礼赞》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争、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文中主要运用象征手法。

根据该单元:“在诵读中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感受和体悟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情怀,并在品读中陶冶情操,学习根据文章立意需要,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掌握联想的基本方法,通过联想丰富写作内容”的总目标,以及本文特点,我定下了本文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2、学习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安排,结合新课程“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

积累重要字词,理解象征手法。

(2)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分析在记叙中穿插抒情的散文,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

(3)情感目标

感受中华儿女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3、学习重点

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

4、学习难点

理解象征手法。

二、说教法、学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意识,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根据该课文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法是:在创设的情境中,反复朗读,问题导引,研读探究,合作交流,感悟提升。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在研讨探究中主动去获取知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能运用已有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主要采用:主体思维法,研讨探究法,和拓展练习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上绿”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接着多媒体出示一张奇崛盘结的梅花图片和一张婀娜的杨柳图片从反面引出白杨树的笔直向上,导入对白杨树的另一种美的赞美,这种导入可以让学生预先了解美的多种形式。为理解白杨树的形象打下了基础。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顺着导入的情绪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通过听录音来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美,初步感受课文语言美、意境美。

2、自读。出示自读要求,大声朗读,勾画出重要的语句,熟悉课文内容。

3、速读。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归纳白杨树的美,它的不平凡。让学生整理思路。

(三)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1、作者给文章取题目为“白杨礼赞”,作者为什么要礼赞白杨树?礼赞是什么意思?

2、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极普通”和“不平凡”是否矛盾?为什么?

3、作者花较多的笔墨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这与全文礼赞白杨树有什么关系?这是否远离了主旨?

4、最能体现白杨树特点的是哪个词?(力争上游)那么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白杨树的“力争上游”?

5、“白杨礼赞”所赞的不仅是白杨树,说一说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学习的过程应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课文阅读要立足于文本,调动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体会课文的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与回答、教师鼓励、积极引导、适时点拨,真正落实“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四)寻读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准确、优美,富有感情。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贴切,生动而又富有表现力呢?

请寻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并说一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学生可能找出的句子有:

1、表现景美的句子

描写黄土高原的句子。“汽车在望无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望不到边”、“黄绿错综”准确生动地写出了黄土高原的特点,“一条大毡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土高原广阔而平坦的形貌。

2、表现神美的句子

描写白杨树的句子。如:“……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参天耸立”形象写出了白杨树的高大,“不折不挠”生动地写白杨树的性格特点。

3、揭示象征意义的句子

四个以“难道”开头的排比句。以反问强化了内容的表达,以排比增强的语言的气势,以层递深化了内容。

此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品析用词的传神之处,以及比喻,排比,

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体会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探寻、品味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拓展升华,心灵对话

白杨树是普通的,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在你心中,美是什么?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此设计将课内知识延伸,拓展到课外,联系生活学习语文,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

(六)板书:

白杨礼赞

茅盾

生长环境象征农民

外在形象﹜————→﹛哨兵

内在精神树————→人精神、意志

板书设计原则是既要简洁、形象、直观,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